12月28日晚間,《未來中國AI季》在東方衛視播出第二期節目。在這一期當中,展示了AI醫療強大的醫學應用能力。EYE KNOW機器人的眼動追蹤系統可幫助阿爾茨海默症的早期篩查,手術機器人竟能在跳動的“心髒”上寫字等等。主持人陳辰、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汪玉、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潘鵬凱、知名辯手阿詹一起,見證了AI醫療的很多高光時刻。
同時,在這期節目上,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未來,随着AI醫療的越發強大,AI可以取代醫生嗎?在《未來中國AI季》的節目當中,郭校長的看法是,AI醫療技術是現代醫生的輔助技術,就像是醫學上有了CT等技術一樣,這些技術的出現,是無法取代醫生的,相反,它們隻能成爲醫生在現代醫療當中所運用的一門技術手段。當然,也有嘉賓表示了質疑,認爲未來的AI醫療會發展出自己的智慧。
與此同時,在節目當中,也提出了另一個問題,通過AI醫療看病,萬一出現醫療事故,應該由哪個責任方來承擔。對于這個問題,幾位嘉賓有着相似或者相同的看法。随着AI醫療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相應法律法規也會跟進,就像是沒有汽車之前,人類也沒有交通安全法一樣,有了汽車,随着汽車的普及,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規也會跟進。顯然,用AI醫療看病,出現醫療事故問題誰負責,在未來的法律和法規當中,應該不是問題。
在AI醫療是否會在未來取代醫生這個問題上,《未來中國AI季》的節目當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思考方向,那便是,當下的AI醫療大數據的技術,喂養它們的數據是什麽,這些數據,是否也存在人類的偏好,而AI智慧目前來看,會沿着人類的偏好而向“更偏好”上發展,這種發展,在AI技術持續發展的時候,能夠被糾偏。作爲醫生個人,是有糾偏能力的,作爲AI醫療,在發展出真正的智慧之前,應該缺乏這種糾偏能力。
從節目當中展示出來的AI醫療成果來看,目前的AI醫療,在部分大醫院當中,還處于輔助醫生工作的狀态上。尤其是問診看病的前端環節,和開藥的中間環節。能夠在“心髒”上寫字的手術機器人,也類似當下的無人駕駛技術,雖然可以實現“無人”操作模式,但常規之下,還是需要醫生配合完成,它隻是醫生的手術輔助工具。
那麽,手術機器人未來能不能獨立完成一台手術呢?目前,一些科幻電影作品當中,已經出現了一些橋段場景,主角們中彈負傷,躺在醫療設備上,智能機器人就可以幫助人類取彈,并且進行消毒與縫合。可能,在未來很短的時間當中,一些相對簡單的手術,手術機器人就可以獨立完成,甚至于不需要專業醫生在場。目前能夠實現的,就是拔牙。手術機器人操作速度,要遠遠快于人類醫生。而且,這項技術,已經在很多醫學場所鋪開了。
人類比較關心的事情是,在未來,AI醫療能不能從問診、看病、治療、康複完成這個一條龍的服務。《未來中國AI季》第二期節目當中展示的成果,有前端的,有中端的,也有康複後端的。如果這些端口最終聯合起來,可能會出現一個強大的中國AI醫療系統。這就非常類似《未來中國AI季》首期的節目當中,有人做機器人的手,有人做機器人的眼睛,有人做機器人的智能分析系統,大家聯合起來,就是一個強大的機器人。
我個人傾向于認爲,未來很短的時間之内,AI醫療會幫助醫生完成很多工作任務,尤其是在醫療分配并不均等的前提之下,很多縣級醫院和鄉鎮醫院,AI醫療的應用價值更大。比如說,有些疑難雜症,需要去省城醫院或者北上廣深醫院才能看的,那個時候,通過AI醫療系統,在鄉鎮醫院就可以完成了。當然,這也取決于各大醫院是否願意分享自己的臨床經驗。
目前AI醫療發展的前端問題,還是各大前沿醫院是否拿出了自己的技術成果,進行了公開的數據分享。很多前沿醫院,其實是正在利用AI技術,在形成自己的AI醫療成果。這些成果,目前是不進行自家醫院之外的分享的。未來,大數據打通了這個分享環節,可能會出現一個強大的AI醫療系統,絕大多數的病症,用戶們在家中就能看,并且可以開藥,藥品被快遞到家,後續康複環節,AI醫療系統也會介入。
未來五到十年,最有可能出現的AI醫療服務,很可能是針對個人的。用戶購買了這項服務之後,其實就是給自己聘用了一位私人醫生。而未來十年到二十年,随着更多的用戶有了自己的私人醫生,我們即便是去醫院,也是帶着自己的私人醫生一起去,私人醫生和醫院的醫生進行更快速的對接服務。大手術,醫院做。小手術,病人家裏自己就可以完成。未來的AI醫療雖然不能完全取代醫生,但是,它們可以代替醫生完成很多工作,并且給醫生們裝上了“核動力”,更快、更好、更強、更精準,同時,也更個人化。未來,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自己的私人醫生機器人。(文/馬慶雲)
当前暂无评论,赶紧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