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國電影的真情況真問題,這場交流會算是說清楚了
首頁資訊中國電影的真情況真問題,這場交流會算是說清楚了

中國電影的真情況真問題,這場交流會算是說清楚了

中國電影人需要提出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行業才有明确的發展方向。

作者 | 王重陽lp

編輯|小白

排版 | 闆牙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11月15日,【2024年金雞電影節暨金雞國産電影交流會】在廈門舉行。《四味毒叔》創始人、監制、策劃人、影評人譚飛主持本次交流會。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秘書長劉冰、阿裏影業燈塔專業版總經理王舒、電影《好東西》導演及編劇邵藝輝、制片人葉婷、演員鍾楚曦;電影《分手清單》監制兼導演田羽生、導演兼編劇夏雨、總制片人周子健、演員歐豪及曾夢雪;電影《戴假發的人》導演、編劇董越及主演黃曉明、李叢喜;電影《誤殺3》導演甘劍宇、制片人計婧等參加本次交流會。

本次交流會主題是“不破不立:從電影市場看類型選擇”

作爲行業領袖觀點交流的先鋒陣地,此次交流會也是在2024年當下中國電影處于行業發展岔路口上的一次優秀創作者彙集的時刻,更是中國電影人衆志成城、同心協力的時刻。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秘書長劉冰緻辭,她首先代表中國電影家協會金雞獎組委會,向莅臨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的到場嘉賓、各位電影行業同仁表示熱烈歡迎和誠摯感謝。

主持人譚飛随後發言表示,随着數字化進程的加快,大數據和雲計算已經成爲當前社會最基本的數據形态和科學計算方式。電影的發展同樣需要大數據的支持,需要專業數據平台,燈塔專業版爲我們指明方向,燈塔能爲影視等範文與内容行業提供一站式全面的數據。宣發解決方案與電影行業的聯姻絕對是彼此雙赢。

01

觀衆“造血”需市場策略調整

阿裏影業燈塔專業版總經理王舒在論壇現場分享了過去10個月以來整個電影市場的各項數據:

截止11月14日,中國電影市場全年票房392億元RMB,預估2024年全年最終票房将達435億元RMB。得益于今年春節檔的優秀成績,截止目前全年一共有五部票房達20億以上的電影,其中四部都在春節檔。

但到了今年6-9月份同比降幅較大,暑期檔爲能延續去年創紀錄的表現。10月份票房雖然持平,但較去年依然存在差距,尤其是國慶檔之後,整體大盤一度爆冷跌破3000萬。

不過災難大片《焚城》敢于定檔在11月這樣的冷門檔期,目前票房已超過2億,口碑表現也較爲不錯,這讓今年11月已經過去的兩周大盤高于去年同期。

王舒同時羅列關鍵指标,如2024年1-10月全國影院營業依然達到13000多家,銀幕數接近8萬塊,再創曆史新高。其中新建影院數量832家,尤其是新建LED廳等的影院占比較多,在充足的影院基數上,今年放映場次總數亦創新高。

此外,很多觀衆近年來一直吐槽的票價問題今年也有所緩解,整體價格呈下調趨勢。但放映端的增長并沒有帶動票房上漲,這是因爲今年場均人次下降較快。過去10個月的場均人次隻有7.5,其票房收益難以覆蓋影院場租、人力水電等基礎費用。

因此影院放映端在持續建設的同時,也急需更多的優秀作品湧現。

王舒針對上述情況分析認爲,造成今年市場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頭部影片的票房表現:

今年1億-5億票房的影片超過50部,但票房達5億以上的影片隻有15部,與去年相比下降較快。2024年全年到目前爲止并沒有出現票房達40億以上的超級大片,尤其是暑期檔與國慶檔的頭部影片表現低于預期。如今年暑期檔票房5億以上的影片隻有三部,從周票房走勢分析不難發現,今年暑期檔峰值不高,并且時間很短。僅在電影《抓娃娃》上映當周票房達到全年峰值,随後迅速下滑。

王舒對此分析稱“如果行業夥伴還記得的話,2019年我國電影暑期檔有《哪吒之魔童降世》,2023年有《消失的她》,它們點燃當年暑期檔之後,有許多優秀影片接連上映,整個市場連續八周高歌猛進,這說明什麽?說明百家争鳴顯然比一枝獨秀更加精彩。票房5億以上的頭部電影數量決定了我們整體大盤的下限。”

王舒指出,頭部影片的重要性就是‍“将觀衆拉回電影院”‍。

目前電影市場大盤未達預期的核心原因在于現在的觀衆觀影頻次趨弱,2024年1-10月份全國人均觀影頻次僅爲2.21次,同比下降了9個百分點。58%的觀衆今年隻進過一次電影院,他們的消費行爲從以前“去過很多次電影院”到現在變成了“偶爾去看電影”,隻在大檔期内湊個熱鬧,或去看那些已經火出圈的大片。

另外電影市場也需要新鮮觀衆作爲補充,目前就燈塔數據相關分析能夠發現自疫情之後,觀衆平均年齡快速增長,今年1-10月份平均觀影年齡超過31歲,說明中國電影市場從過去的2019年至今,大概率是同一撥人在電影院。今年24歲以下的年輕觀衆占比隻有21%,疫情前年輕觀衆的大概占比四成市場。

當下電影市場主力觀衆中,第一群體年齡段爲25-29歲,占比達27%,也就是95後。其他如90後、80後、85後占比依然很高。這部分群體目前逐漸步入中年,組建家庭、結婚生子成爲家庭支柱。

觀衆人生階段的轉變也讓他們的觀影訴求發生了變化,比如說在平台訂單數據角度上可以看到,今年同時買三張或三張以上票的訂單占比在增長,說明市場上有更多家庭觀衆的觀影需求存在。

02

适應觀衆口味變化要有預見性

對此,王舒引出一個概念,即影響電影票房的幾個關鍵因素,分别是——

成片之前的類型、IP主創和制作、成片之後的營銷、發行、檔期和口碑。

這些因素之間也會互相影響,如《流浪地球2》就是典型的票房“八邊形戰士”。

作爲續集,該片前作已經打下了堅實的IP基礎,同時它也是一部商業主旋律科幻電影,主創、制作都是頂級存在,它是春節檔最高的票房天花闆,并擁有充足的宣發做保證。

無論是影迷向的豆瓣評分,還是代表普通購票觀衆的評分、淘票票的評分都是S級,這也是影片最終能夠達到40億的重要原因。

把上述因素拆開去分析市場,先說“内容供應”本身——

假設将高成本高體量高質量的遊戲稱之爲“3A遊戲”,如今年大火的《黑神話:悟空》,如果把這個概念引用到電影上,那麽“3A大片”的數量在今年是有所減少的,尤其是國産視效大片相對稀缺,這點從今年影院特效廳票房貢獻度下降就能看出。其往往最能發揮電影院的場景優勢,比如像IMAX等。缺乏頭部視效大片,影院觀影體驗相較于觀衆自己在手機、電腦和電視上看電影的優勢就會減弱。

王舒指出,三年疫情期确實影響到了一些重工業影片的制作周期,她同時相信明年“3A大片”數量會有一定的回升。畢竟現在特效廳一直在持續建設,影廳放映設施也比以前好了很多,所以放映端條件事實上已經具備。

此外類型片,尤其是以往占據票房大頭的動作片、劇情片整體套路化、觀衆審美疲勞。這個問題也客觀存在。此前說過當下電影觀衆的年齡逐漸增長,這麽多年,很可能還是同一撥人在觀影,這些觀衆具有相當豐富的觀影經驗,對内容創新的要求也會更高。

其次在主創和IP基礎上,續集電影表現相對穩定,以往有高票房号召力的演員或具有強大粉絲基礎的明星,在當下市場依然能夠對整體大盤形成一定支撐作用,成爲牽引觀衆走進影院的動機。

而成片之後最明顯的一點則是檔期效應的加劇,當下迫于成本壓力造成的檔期紮堆現象比較突出,這也導緻本身具有票房潛力可達5億的影片,在大檔期上映期間沒有充足的放映空間。我們也看到很多電影在這個過程中很快被市場遺忘,甚至撤檔。

至于宣發層面,現在的問題是模式化明顯,如短視頻營銷、點映、路演等,宣發策略差異化不大。但同時上個月開始的《哈利·波特》分線發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也是發行模式上的創新。

在口碑層面,如今觀衆已不再依賴KOL的評價,他們更主張自我表達,更想要電影劇情成爲他們的嘴替幫助他們減壓釋放情緒,而非被“教育”,這讓很多影片出現了口碑分化。

因此商業電影的創作,更需要緊跟當下觀衆的審美變化、價值取向和觀念表達,甚至要求創作者對市場、對宏觀環境、觀衆心理狀态及生存狀态有一定的預判,能夠更好地與當下觀衆産生情緒共振。

通過燈塔數據提供的觀影模型不難發現,當前國産電影最大的困境就是難以激發觀衆的觀影興趣。當宣發進入平台算法時代後,電影想要火出圈,營銷點就要不斷推陳出新,才能與其他娛樂熱點在算法中競争。現在也顯然不是往常重複鋪内容、鋪渠道就能獲得效果的時代,電影映後口碑變得越來越重要。

結合燈塔數據的觀衆調研不難發現,不落俗套、故事吸引眼球的電影能夠大幅減少觀衆的觀影阻礙,更容易激發觀衆的觀影興趣,也讓觀衆更願意分享映後口碑。

在分析今年電影市場類型片趨勢特征時,王舒先将觀衆的觀影感受劃分爲“笑點、淚點和刺激點”等,顯然今年整體市場觀衆對笑點的需求有明顯提升。在過去10個月的類型标簽中,含有喜劇的影片合計票房接近200億,占整體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喜劇票房産值連續2年同比增長四成以上,尤其在搭檔其内表現突出。

作爲支撐發揮電影院場景優勢的類型片,其在一個空間裏共同觀影帶來的氛圍感無法替代,并且喜劇電影老少鹹宜,适合以家庭爲單位的觀衆一起觀影。尤其是今年春節檔票房前三的電影都是喜劇片,多人觀影占比較高,這些年喜劇片的亮眼表現,也讓整體市場中三人以上結伴觀影比例較2019年有明顯增長。

同時,2024年大尺度影片同樣出現了許多票房黑馬,燈塔專業版的AI票房預測模型通常會在影片上映前一天預測總票房。今年最超AI映前預測的影片是《周處除三害》,它從預測到3.54億上漲到6.65億,另外《默殺》《異形:奪命艦》等影片的預測票房也有大幅上調。

以上三部影片最大的特點是突破性的大尺度、有些表現爲場景畫面,有些則是劇情,但這種視聽刺激是有極限的,要讓觀衆保持新鮮感,依然需要不斷創作好故事。

最後,她以今年國慶檔上映的電影《749局》爲例,肯定了其在預售和上映首日的發揮,對于今年國慶檔首日大盤同比去年大幅增長作出了突出貢獻。

通過調研數據,發現大部分觀衆出于對故事的好奇購票,影片映前主推的“神秘的749局”這個營銷點也很成功。恰恰說明觀衆的觀影需求一直存在,隻是需要更多吸引眼球的有新鮮感的故事。

03

行業發展必須認清現實不回避問題

對于燈塔專業數據呈現,主持人譚飛表示:

2024年的中國電影市場可以用“酸甜苦辣”四個字來形容,各種滋味攪和在一起,大家都感受到了中國電影市場高開低走、前調高昂後勁不足。預計2024年全年票房同比下降兩成,但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觀影頻次下降明顯,新觀衆缺失,老觀衆觀影習慣減弱,觀衆是電影人的衣食父母,丢失了他們,也就等于砸了自己的飯碗。

同時,飯圈和輿情對行業的沖擊,以及媒體所稱的“撤檔元年”,都值得整個行業反思。但最後大家還是要看到“甜”,因爲今年依然有票房口碑都不錯的國産片出現。

縱觀2024年中國電影市場,他總結四點:

一、觀衆觀影江湖大洗牌:消費降級,觀衆需要性價比。今年很多黑馬的出現和傳統大片遇冷,小反而美。其實大家更需要的是熒幕閨蜜和觀衆嘴替誰掌握了觀衆心态,誰才能讓觀衆覺得配買電影票。電影人需要放下對“大”的執着甚至執念。

二、類型風向大變身:以今年兩部黑馬電影《周處除三害》和《年會不能停》爲例,強刺激電影“拼多多化”,《周處除三害》有虐點、爽點和反轉點,看電影如坐過山車。《年會不能停》除了自身的喜劇元素,更說出了“牛馬”心聲。即——

電影要有社交屬性,不能說教,更要讓人看得明白,更要讓觀衆産生共情。

三、影響力、熱點、IP和魔法棒:IP的影響力是自帶流量,它是個魔法棒,盤活IP不僅要保持熱度,保持核心風格,更要保持新奇感和微創新。

四、口碑宣發破圈:首先不能欺騙觀衆,其次尋找觀衆發聲,最後要創新,不能有路徑依賴。比如愈發同質化的短視頻營銷,對影片口碑是一種傷害。

中國電影人需要提出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行業才有明确的發展方向。

針對譚飛提出的四點,與會的四部新片主創先後發言。

電影《好東西》制片人葉婷表示,在聽到王舒對今年電影市場的整體回顧後有頗多感觸。作爲行業從業者,通過數據看到不同年齡段的受衆和不同區域受衆對電影類型選擇的差異,而疫情之後觀衆的觀影習慣和觀影選擇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市場的不确定性變高了,這種差異性和不确定性對于電影的創作和制作而言是一種機遇。在這種差異中尋找金磚賽道。葉婷讓我那位每一部電影都有喜愛它的觀衆,能讓電影抵達觀衆就是一種成功。

譚飛認爲“如今電影行業正在經曆從傳統類型到新興題材的深刻變革,這種變革不僅體現在内容創新上,更體現在市場策略和觀衆需求的精準對接上,而《好東西》就是這樣一部符合當下市場趨勢和觀衆需求的電影,對現代社會中情感關系的洞察非常深入,勇于創新和突破。”

葉婷對此表示贊同,她說從《愛情神話》到《好東西》也遵循這個規律,《愛情神話》主要使用滬語,其票房産出的50%都在上海地區,這次《好東西》使用普通話,其傳達的核心價值觀也更能引發年輕人的共鳴。而且女性視角和女性群像的構成,之于國内電影中也是一種新的故事呈現,尤其“正視自己”,不一味用悲傷語境诠釋女性——

“老是重複女性悲慘去世就不利于改善我們女人。”葉婷表示。

對于《好東西》,導演邵藝輝認爲“故事是虛構的,情感是由衷的。”通過人物的台詞傳遞主創的情緒,主演鍾楚曦更表示“當真的進入這個角色了,它就像是一片破土而出的葉子一樣,擁有着特有的生命力和綠意,然後通過他的喜怒哀樂還有成長,我感受到女性共同的命運還有情緒。”

04

堅守電影市場需要各展才能

随後,譚飛提出關于類型風向大變身的國産愛情片,近年來其面對的市場波動較大的現狀,對此,《分手清單》導演田羽生、夏雨重點介紹了該片的源起和主旨,希望年輕觀衆走進影院“看一場不分手的戀愛”,用時下年輕人的思維結構這部電影。

尤其是《分手清單》緣于《前任》系列,這個系列拍到第四部後已經走到了婚姻的地步,“這裏距離現在的年輕觀衆有些遙遠了。”導演認爲《分手清單》與《前任攻略》最大的延續在于血脈的延續,比如《前任3》上映時觀衆看到的名場面,兌現主角在熱戀期間的一句承諾:

“當情感走到盡頭時,他們想起了清單,翻出來說我們把這個做完就分,做不完就不分。”

主演歐豪談及該片時說“我覺得挺特别的都在講愛情中間的所有的美好溫暖,或者是分手之後有多麽的悲傷或者怎麽樣,但是很少會用一個角度去講,用這樣的一個方式去講兩個人的愛情,我覺得首先就很特别,其次我覺得分手清單這部電影算是一面适配于任何人的一面鏡子,就不管你處于愛情中的階段,你都能夠照出自己。”

一句話總結,《分手清單》重在“感受愛情中的儀式感,獻給每一個陪伴你走過的人。”

對于現在的觀衆,尤其是正在熱戀或已經分手的觀衆,它是友好且充滿善意的。

而犯罪懸疑片《戴假發的人》,是導演董越繼《暴雪将至》後的又一犯罪片力作。譚飛現場點評說“黃曉明飾演的孟中善惡難辨、李叢喜飾演的孟中父親表面和善,實則棍棒不停。故事也疑雲密布。”恰好對應了今天交流會的關鍵詞,口碑是宣發破圈的十字路口。

導演兼編劇董越在談到懸疑片的宣發破圈問題時,也承認觀衆口碑對于影片的重要性。他認爲宣發工作的專業性很重要,這代表創作者與市場的連接。以其幾次宣發體驗的感覺,認爲目前很多宣發工作相似度較高,相對于之前他攜《暴雪将至》去法國宣傳的個人感受有很大不同。

“我覺得他們(法國)整體宣傳工作特别像手工打造的過程,它爲作品量身定做。會根據作品本身做設計,提出一些設計和想法。”董越說:

“我在國内參與的宣發經曆,總體上來說覺得像流水線,這是我的真實感受。”

主演黃曉明則表示,自己主動找到董越希望出演《戴假發的人》,這個人物要從十八歲演到四五十歲,他希望這個角色後期在形象上有所改變,于是堅持用“秃頂”示人,這樣拍出來的反差感和震撼更大。

現場主創主演的懇切之詞,足見他們對這部電影傾注的心血。

“電影對于出身困境的剖析,對當代社會議題的這麽一個展現,讓人深深共鳴。就像主創說的,人人都是夢中人,人又身在夢中,因爲小明演的這個角色就叫‘孟’(夢)中”。譚飛評價道。

接下來的訪談中,同樣是犯罪懸疑片的《誤殺3》導演甘劍宇上場先表達了對黃曉明、李叢喜的敬佩,他認爲“演員塑造虛拟人物,首先要讓大家認可,然後是讓觀衆感動。”

甘劍宇認爲“強類型影片就是在已歸類的基礎上将影片做得更直接有效。将産品(電影)投放到相對應的觀衆。”

按照他的理解,好的類型片能激發觀衆的生理反應,同時類型片有自己的語境,如何在相似語境中講不同的故事?不斷提供給觀衆新鮮感,包括不斷加入新的主題,都需要在人物層面情節層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創新。

制片人計婧也覺得類型片是中國電影産業化愈發明顯的标志,類型片在不斷壯大,說明中國電影産業化也在不斷成熟,類似強類型标簽的電影更容易做IP系列的延展,對于觀衆而言,就有一個非常明确的信息,去電影院選擇的時候,就會有很明确的目标去挑選。

綜上不難看出,與會的電影人們都已逐漸形成共識:

強化影片屬性,針對不同觀衆增加故事的可看性,在IP電影中注入更吸引人的元素。這種共識應和了本次交流會主題——

不破不立:從電影市場看類型選擇

如中國電影家協會副秘書長劉冰在開場緻辭中所說的那樣:

2024年中國電影行業團結奮鬥,砥砺而行,迄今創造了超過390億的總票房。但從高質量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作爲電影人仍然任重而道遠。爲此,今天的金雞國産電影交流會本着尊重藝術,尊重觀衆,尊重市場的原則,提出了不破不立,從電影市場看類型,選擇這個主題,代表着我們真誠面對的态度和力求開拓的勇氣。

人們共同回顧過去的一年,認真總結梳理幾個重要的檔期,通過開誠布公的交流和總結,集思廣益,相互助力,爲年尾以及來年的元旦檔和春節檔預熱,爲中國電影的未來積極尋求突破。把握時代的脈搏,積極擁抱與貼近人民生活,在未來生産出更多的精品佳作,引領和吸引更多的觀衆走進影院,關注中國電影,爲電影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積蓄新的動能。

本文由網絡整理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解析《那個不爲人知的故事》:愛情片變“災難”?
下一篇
這部可能是内地懸疑片的最後一次突破

評論

共 0 條評論